变色蛇是卡普阿斯泥蛇的一种,是近5年来发现的首例新蛇种。它是一种毒蛇,生活在印尼婆罗洲的卡普阿斯河流域,出没于河流沿岸的湿地和沼泽区域,主要以老鼠和鱼类为食。
1、特点
长度:变色蛇雄蛇全长范围286~466mm,雌蛇全长范围306~504mm。
鳞片:依据对变色蛇的察看,鳞片的数目有:吻鳞,鼻间鳞,前额鳞,额鳞,顶鳞,鼻鳞,颊鳞,眶上鳞,前颞鳞,颏鳞,颔片,背鳞,肛前鳞;
栖息环境:各种水域,以静水水域为主,在婆罗洲沼泽地为主,极少数发目前静水水域或流动缓慢的灌溉渠内。
摄食和食性:每年4月开始摄食,6月为摄食高峰,9月停止;食物以小形蛙类和蝌蚪为主,第二为小鱼。繁殖习性:二级性征主要反映在雄性尾的比率较长,尾下鳞的数目相应较多;;二级性比接近1:1,三级性比在居群较大的状况下也约为1:1,而在居群较小的状况下统计约为0.5:1;雌性性成熟期全长都在350mm以上。
2、分布
变色蛇主要分布在世界上非常重要的生物多样性集中地之一婆罗洲。世界自然基金会4日公布的一份报告说,自2005年7月到2006年9月,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三国分管的婆罗洲总共二万二千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核心区,共发现三十种鱼类、两种树蛙、十六种姜科植物、三种树木和一种阔叶植物。
世界自然基金会公布,自一九九六年以来,婆罗洲共发现了三百六十一个新物种,平均每一个月至少新发现三个物种,且该区域尚有上千个物种还没有得到研究。世界自然基金会婆罗洲之心项目国际协调员斯图尔特・查普曼说:这类发现第三证明了婆罗洲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生物多样性集中地之一。
伴随农业开垦和种植经济作物,岛上的原始森林现在只剩下一半,当地生物急切需要保护。现在婆罗洲生活着十种灵长类动物、三百五十种鸟类、一百五十种爬行及两栖类动物与一万五千种植物。这里还是红毛猩猩、马来熊、犀牛等濒危物种的家园。
3、变色
卡普阿斯泥蛇(变色蛇)为什么变色?它是不是还能变为白色以外的其他颜色?对此,科学家尚未有定论,但他们表示,变色可能是一种警告或防御机制。由于拥有变色能力,卡普阿斯泥蛇将自己隐藏得非常不错,直至今大家才发现这一新物种,世界自然基金会驻婆罗洲办事处官员、从事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斯图尔特查普曼判断。
查普曼的想法并非毫无依据。研究发现,非永久性变色在蛇群中很常见,如在交配季节时。有些蛇种也会由于身体成长而永久性改变颜色。同时极少数蛇种也会由于色素细胞发生变化,颜色改变。
4、蛇目
变色蛇是游蛇科游蛇属的一种。分布于南亚、中亚、。全长可达1米以上。背面棕红色;枕部两侧有1对鲜明的橘黄或橘红色斑;唇部污白色,鳞沟黑色;头腹面黄白色。 干腹面灰白色,几乎每一腹鳞有1~4个略呈三角形的粗大黑斑,有些其间还散有黑点。栖息于林区流溪或其他水域附近。捕食鱼、蛙、蟾蜍、蝾螈和蜥蜴,也吃鼠类、小鸟和昆虫。卵生。有后沟。
5、食源
变色蛇和大部分游蛇科的水蛇一样,除喜食各种淡水杂鱼、泥鳅外,还尤喜欢黄鳝和各种蛙类,应依据容易捕获的季节或变色蛇的育肥特需按时投喂,尽可能使投饵类型多元化,满足其身体成长的需要。大部分水蛇食欲旺盛,每隔45天便要摄食一次,一般每条重约100200克左右的水蛇,每次可吞食12条小杂鱼,多者可达34条。另外,变色蛇的胆子特别大,凡在吞食的过程中有人在旁边并不影响进食。该蛇进食后同其它蛇类一样也有静卧不动的习性,此时不要过分惊扰它,不然亦会将吞入腹中的食物反吐出来,如此必然会延迟下一次的进食时间,降低应有些进食量,对变色蛇的成长极为不利,应人为地降低入场观望次数或谢绝陌生人入场参观。
6、毒素
大多数的水蛇都是有毒的只不过它们都是后槽牙毒蛇它们的毒牙咬不到人所以一直大家觉得水蛇没毒。水蛇大多数是游蛇科游蛇科是一种正在从无毒蛇向有毒蛇过渡的蛇科。变色蛇是水蛇中有毒的一种。它的毒素和海蛇的毒素是一样的是神经性毒素,不过要小的多。 神经毒素是以神经系统为对象的全身性毒剂,其主要特徵是抑制神经系统功能,产生相应的中毒体征和症状,紧急时可致命。神经性毒剂与容易见到的有机磷农药属同一类化合物,其中毒原理、临床表现、防治原则和急救办法基本相似。虽然神经毒素一般称为「神经毒气」,但它们在常温下是液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