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什么日子?
2004年12月26日,习近平到浙江瑞安看望基层干部,对当地的基层干部发此一问,看到他们一时发愣,习近平又自问自答:
今天是毛泽东同志的诞辰。
当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在三湾进行部队改编时,首创支部建在连上。从那时起,大家党不只确立了党指挥枪的要紧原则,也奠定了基层组织建设的组织规范
习近平也高度一定毛泽东思想中,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的这三个基本方面,而且,他曾在多个场所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和言论,在不久前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更是引用了一整段毛泽东的讲话来表明大家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雄心壮志: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不过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假如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大家感觉那仿佛只不过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需要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大家不但擅长破坏一个旧世界,大家还将擅长建设一个新世界。
今年的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5周年,今天小组和组员一块重温一篇原载于《人民平台》杂志的文章《毛泽东如何写公文》,文章作者是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不少内容对于今天仍有非常大的启示意义。
公文者,因工作而行的文字。在明清年代,衙门里有专职的师爷,又叫书记、文案、幕僚、秘书之类。他们是专职的公文写作职员,精于此道,研究此道,时间长了就成了一门学问,出了不少人才,留下一些名文。如原为李密义军书记后成了唐太宗名臣的魏征,曾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的骆宾王。
总之,这类公文文章,作为一把手的领袖极少亲为。但毛泽东与人不同,战争时期他虎帐拟电文,倚马草军书。进入建设时期,各种状况送达,案牍如山,他又批示、拟稿,甚至还亲自理稿子、写按语、编书。这确实是中外政治史和领袖丛中的一个特例。究其缘由,半是他的亲政、勤政之习,半是才华横溢、文采自流。
194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写作的新华社社论《将革命进行到底》。
要以自己动手为主,其他人辅助为辅
毛泽东一生亲自起草了很多的公文,如决议、公告、指示、决定、命令、电报,等等。毛泽东是把亲自动手作为一项指令、一种需要、一个规定,下发全党严格推行的。这也是他主张的工作作风,并以身作责,率先垂范。他在1948年为党内起草的《关于打造报告规范》中需要:各中央局和分局,由书记负责(自己动手,不要秘书代劳),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1958年起草的《工作办法六十条》第三十八条规定不能所有依靠秘书,要以自己动手为主,其他人辅助为辅。
为何强调亲自动手?由于这事关勤政敬业,事关党风。草拟公文是一个领袖起码的素质。大家不是衙门里的老爷,是为民的公仆,况且所面对之事大多为新状况、新问题,需要边调查研究,边行文试行,边总结提升。公文是工作的工具,是撬动难点的杠杆,草拟公文是领导人当然的工作。正如不可以由其他人代替吃饭一样,草拟公文也不可以完全推给部下。领导人的才干、水平在他亲拟的公文中体现,也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提升。
毛泽东在西柏坡期间,一年时间亲手拟电报408封,指挥了三大战役,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夺取政权靠枪杆子,更靠笔杆子。笔杆子是策略、方案、思想、办法;枪杆子是实力、武器、行动。毛泽东是用笔杆子指挥着枪杆子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胜利靠的是毛泽东思想,而从一定量上说,也靠的是毛泽东的一支笔。他从不带枪,却须臾不可离笔,每天写字行文。在指导公文方面毛泽东殚精竭虑,不厌其烦,常常提醒员工,校对了解,勿使有错打清样时校对勿错,还常常亲自为公文改错。
1953年4月毛泽东发现他的一个批示印错,便写信:
第一页上讨论实行是付诸实行之误,印错了,请发一更正公告。
1958年6月《红旗》杂志第一期刊登毛泽东的《介绍一个合作社》,毛泽东发现多了一个的字,即写信:
第四页第三行多了一个的字。其它各篇,可能也有错讹字,应列一个正误表,在下期刊出。
1958年成都会议期间印了毛泽东主持选编的有关四川的古诗词,阅初稿时毛泽东指出11页2行、13页13行各有一错。经查是李商隐《马嵬》中的空闻虎旅传宵柝错为奉旅;韦庄《荷叶杯》中的花下见无期错为花不。
这仿佛不可理解,感觉不该是大人物干的事。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他们常常如此做。周恩来就常为了文件上的用词戴着老花镜查字典。他们把这看得非常有必要,又非常平时。
要想一想我们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不然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
公文属应用文之列,第一的需要是实用,陈言务去,不要套话,直指核心。假如说毛泽东的讲话文章,多偏重思想理论的务虚,这些则是实打实、一对一的工作指导。公文不是用嘴,是用笔,它遵循的是文字写作的规律,又是指导工作的原则。所以一要准确,二要平实。准确,就是一针见血,说出你的思想,你的需要,你到底要做什么。战争时期,形势瞬息万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都容不能半点含糊。平实,就是有哪些怎么说,想要解决那些问题就怎么说,不要东拉西扯、穿靴戴帽。同样,那时的形势也容不能你虚与委蛇。
毛泽东在1951年1月主持拟定的《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中的文字缺点的指示》中特别加了一段:所有较长的文电,均应单刀直入,第一提出要素,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唤起阅者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定义,不能不继续看下去。这就是说公文的目的是要人了解你要做什么,你想解决那些问题。
他在《反对党八股》中说:共产党员假如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我们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不然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1948年4月毛泽东草拟的《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全文900多个字,条分缕析,将我党进入城市后的新问题、新政策说得一目了然,既好理解又便于实行。
不要以为准确、平实是起码、简单的需要,每人都能做到。实质状况是平实最难,正如真人难做。无论一个团体、政党还是政府,当上下都已形成老一套时,这个团体、政党、政府也就老了。与这个老合适套的就是空话、老话、套话,写文章就拿腔拿调。韩愈、欧阳修反对的时文是如此,明清的八股文是如此,延安整风运动反对的党八股也是如此。党老则僵,政老则虚,师老兵疲,文走形式,这是政治规律也是文章规律。
大家应该研究一下文章如何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目前是在战争的时期,大家应该研究一下文章如何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战争,但军队每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哪个来看呢?有的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大家看的。可是如何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怎么样?也不好。大家应当禁绝所有空话。但主要的和第一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大家看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的电文,最长的一篇《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不过800字;党中央撤出延安、转战陕北这么大的事,只发了两个文件:一个指示,一个公告,加起来700多个字。他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拟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只有100多个字,英雄不朽,文字不朽。
目前是和平常期,屁股后面没枪声,大家就更喜欢喝着茶开会,摆开架子念报告,传达一个文件,动辄上万字。这在当年是不可想象的。真的有权威的上级机关或个人是从来不须多言的。只有无权威时才拉旗扯皮,虚造声势,才要长文。而文章一长,大家不读不看等于没写。明知无用为何还要写、要发呢?又长又空的文风是毁政之兆,魏晋的清谈、明清的八股就是例证。
修正文件,字斟句酌,逻辑了解,文字兴致勃勃
公文最讲平实,亦容易陷于枯燥,但毛泽东写公文也力求生动。他的审美追求无处不在,于鲜明、准确、实用之余,还有几分潇洒,这又见出他文人风韵的一面。
一般来讲,公文写作需要了解、简洁,未必求美,但你不可以折磨人。作为最高领袖,毛泽东天天要看不少公文,你老折磨他,他也是要发脾气的。1958年9月2日,他批示《对一九五九年计划调整状况的说明要素》时震怒了:我读了两遍,不大懂,读后脑中无印象。将一些看法凑合起来,聚沙成堆,缺少逻辑,准确性、鲜明性都看不见,文字又不通顺,更无高屋建瓴、所向披靡之态讲了一万次了,依旧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哪年稍稍松动一点,使读者感觉有的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命呢!
在毛泽东眼里,公文要起调动情绪、统一思想、指导工作有哪些用途。如何才起用途?除内容外还靠语言的生动,靠美的感召。他说,修正文件,字斟句酌,逻辑了解,文字兴致勃勃,使人看了感觉解决问题,百倍信心,千钧干劲,行动起来。
公文主如果说事、说理,但也不完全排斥形、情、典,用得好事半功倍。中国是个文章的国度,自古实行文官政治,当上官的文章大都过关,所以很多公文亦是美文,传为佳话。西晋时期李密的《陈情表》是一封写给皇上的拒绝当官的信,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是一封两军阵前的劝降书,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一份议政的奏折,都是长盛不衰、留存于文学史的。
现存于《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中的公文中亦有不少美文,如《祭黄帝陵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等。在《宣言》中就有如此的句子:本军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同志们!大家目前担负了国内革命历史上非常重要最光荣的任务,大家应当积极努力,完成我们的任务。我伟大祖国哪一天能由黑暗转入光明,我亲爱同胞哪一天能过人的生活,能按我们的愿望选择我们的政府,依赖大家的努力来决定。这是号召,是动员,也是抒年代之情。
作者/梁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