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您的位置:首页 > 宠物百科 > 宠物大全 >

鳄蜥

2024-08-01宠物大全
关键字:鳄蜥
鳄蜥(学名:Shinisauruscrocodilurus):是爬行动物中比较古老的一类,体长15-30厘米,尾长23厘米左右,体重50-100克,身体可以分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四肢、尾5个部分。头部较高,头部和体形与蜥蜴相似,颈部以下

鳄蜥(学名:Shinisaurus crocodilurus):是爬行动物中比较古老的一类,体长15-30厘米,尾长23厘米左右,体重50-100克,身体可以分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四肢、尾5个部分。头部较高,头部和体形与蜥蜴相似,颈部以下的部分,尤其是侧扁的尾巴,既有棱嵴状的鳞片,又有很多黑色的宽横纹,则又非常像扬子鳄,所以被叫做鳄蜥。生活在山间溪流的积水坑中,晨昏活动,白天在细枝上熟睡,受到惊吓后立即跃入水中。每年6-8月份繁殖,卵胎生,11月至次年3月冬眠。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蝌蚪、蛙、小鱼、蠕虫。产于广西大瑶山。瑶山鳄蜥为中国特产。

宠物的形态特点

鳄蜥的全身为橄榄褐色,侧面较淡,染有桃红或桔黄色并杂有黑斑,后背至尾巴的端部有暗色的横纹,腹面呈乳白色,其边缘带有粉红色或桔黄色。头部前端较尖,后部为方形,略呈四棱锥形,顶部平坦,平铺着不显著的细鳞,近吻端的鳞片较大,颅顶部的中央有一个明显的乳白色小点,称为颅顶眼。口宽大,内有1个舌,1对内鼻孔,咽部有喉头。颌的边缘密布有同型细齿。舌为肉质,十分肥厚,先端为黑色,呈浅叉状。双眼大小中等,瞳孔为圆形,孔的周围有金色圆圈,也有活动的上下眼脸和透明的瞬膜。在双眼的后方,头侧的颈沟前方有明显的鼓膜。头侧部由双眼辐射出8条深色纹,眼后1条较长,眼下方3条较粗,体侧后端黑纹不规则,腹面浅黄有黑短斑纹。尾部有黑色与棕绿色相间的横纹11-12条,每条款占2节。
颈部明显,并且与头部之间有明显的纵沟分开,在颈沟的背部面有数行较大的凸起棱鳞,中间夹有颗粒状的小鳞,颈侧棱鳞半稀,有灰、黄、粉红色,于前肢的上前方颈侧有一个显著的圆形黑斑。背腹略扁,后背鳞较少,只有颗粒状的细小鳞片散布在大的棱状鳞片间,棱峪状鳞片近似纵行于体背排列,并延伸到尾部,行至后肢处则形成规整的两行排列于尾背两侧。体背有6一7条暗黑色的较宽横纹,横纹到达体侧时又分为二,在叉状横纹间为桃红色,红周镶黑。老年个体的挨近腹面的体侧常见为桃红色、桔黄色,并夹杂着黑色的棱峪状鳞片。
尾部侧扁,在尾巴背面的两侧各具纵行排列的大形棱峪状鳞片,中间凹陷似深沟,梭峪状鳞片在尾巴的基部相距较宽,往尾端伸延则渐渐变窄,但并不汇合。尾巴上有明显的分节现象,大约有35节,前13节每节的背侧有1枚棱嵴状鳞片,后20节则每节有2枚。尾侧及腹面共有8条棱线,向尾端延伸。尾部有10-11条暗黑色横纹,全身则有明显的16条宽条纹,躯干上有5条,乳房和腹部的界限不明显,年老的个体的横纹间略为粉红色。
鳄蜥的四肢较为粗壮,趾端的爪尖细。前肢的上臂较前臂略短,为橄榄褐色,靠体侧一面密布突起的粒状细鳞,颜色为黄白色。指背有小鳞片数行,呈“人”形排列,指长顺序为4、3、2、5、1。后肢的上下两段几乎等长,趾长顺序为1、3、5、2、1。后肢稍后有横裂状的泄殖孔,周围的鳞片呈方形,雄性泄殖腔内有2枚交接囊,雄性和雌性的泄殖腔内均有一对性腺,开口在泄殖腔的外缘,可以分泌特殊气味的液体。
鳄蜥天生不喜欢活动,当地人喜欢称之为“大睡蛇”,它们可以一个月不吃不喝而不影响存活。

宠物的性格特征

鳄蜥夜间多在距离水面的高度为1米左右、直径为3-7厘米的树枝上停息。无论丛在扬起的树枝还是在下垂的树枝上,它都是头朝天空昂首匍匐,四肢紧抱树干,闭着双眼,一动不动地假寝,在没触及树枝的状况下,用手在其背上爱抚却毫无反应,所以又被叫做“大睡蛇”。但假如触动树枝,它就会立即翻身落入积水坑中躲藏,潜水时间可达20分钟之久,然后吻部外露水面换气,或隐避在石穴或树根下,因此又有“溺水狗”的俗称。

宠物的喂食要素

肉食性

宠物的生活环境

鳄蜥栖居于海拔760米以下的沟谷中,通常都是溪流不大的积水坑。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树叶叶缘多为锯齿形,与鳄蜥尾部的缺刻类似。溪沟阴湿,岩石及树干的色泽也与鳄蜥的体色类似。这类都为鳄蜥隐藏其中提供了好的掩蔽用途。

相关文章

更多>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