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头蝠(学名:Rhinolophus luctus),因嘴脸部特殊复杂的叶状突起而显著有别于其它类蝙蝠。菊头蝠是狂犬病病毒、尼帕病毒、汉塔病毒等很多动物源病毒的要紧宿主。菊头蝠群,居岩洞,冬天则冬眠于山洞深处。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分布于吉林、山东、福建、四川、云南、陕西等地。
宠物的形态特点
体长75-85mm,前臂长660-730mm。马蹄叶发达,覆盖鼻吻部,两侧不具小附叶。鼻孔内外缘突起,并衍生成杯状的鼻间叶,鞍状叶基部向两侧扩展成翼状,使鞍状叶呈三叶形。连接突先端低而圆,始于鞍状后面甚下方,顶叶狭长,呈舌状。体毛细长柔软而卷曲,毛色棕褐或烟灰褐色,毛尖隐约有灰白色,形同霜。 [1]菊头蝠吻鼻部有复杂的叶状突起,形成特殊的鼻叶。鼻叶两侧及下方为马蹄形的肉叶,中央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状叶,后面又有一连接叶衬托,并与一顶叶相连。耳大,端部呈削尖状,无耳屏。后足除第一趾外,其余各趾均有三趾节。全身被细毛,后背淡棕褐色,腹毛灰棕色。
头骨腭桥较长,约为上颊齿长的1/3。齿式=32。牙齿上颌门齿2枚,下颌4枚,均较小;犬齿上下各1枚,第1上前臼齿坐落于齿中线外侧,故犬齿与第2上前臼齿齿缘基部相接触。下颌第2下前臼齿坐落于齿中线外侧,故第1下臼齿与第2下前臼齿齿缘基部亦相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