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獾(学名:Sarcophilus harrisii),亦被称作塔斯马尼亚恶魔(Tasmanian Devil),“大嘴怪”,是一种有袋类的食肉动物,如今只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袋獾是袋獾属中唯一未灭绝的成员,身形与一只小狗差不多,但肌肉发达,十分壮硕。其特点包含:黑色的皮毛、遭遇攻击时发出的臭味、刺耳的叫声,与进食时的神态。除打猎外,袋獾也进食腐肉。它们一般单独行动,但有时也与其他袋獾一块进食。
宠物的形态特点
袋獾体型矮胖及粗壮,头大尾短。贮存脂肪的尾部是袋獾健康的指标,由于瘦削的尾部代表袋獾健康欠佳。袋獾的毛发呈黑色,不过乳房和臀部总是带有小块白色的毛。身长525-800毫米,尾长230-300毫米,体重4.1-11.8千克。毛色深褐或灰色,喉部及臀部具备白色块斑,吻为浅粉色。体形与鼬科动物相近。腹部生有婴幼儿教育袋。 [2]袋獾和其他有袋动物不同之
袋獾
袋獾
处在于其前足比后足稍长。它们可以最高时速13公里(8.1英里)奔跑。雄性袋獾体型一般较雌性为大:雄性平均身长为652毫米(其中尾部长258毫米),平均体重则为8公斤;雌性平均身长则为570毫米(其中尾部长244毫米),平均体重6公斤。野生袋獾的寿命为6年,受饲养的袋獾则较长寿。
袋獾脸上和头顶有触须,以便在黑暗中探寻猎物或侦测相同种类的存在。它们在被激怒时会放出臭气,刺鼻程度可与臭鼬比拟。袋獾长于听觉及嗅觉,至于视觉则以黑白视力表现较佳,由于它们多在晚上出动。它们较能看到移动物件,却很难察看静止物件。
一项关于哺乳类动物噬咬能力的剖析指出,相对于各自的体积而言,袋獾是噬力最强的现存哺乳类动物。这与其头部大小有肯定关系。袋獾一生之中只有一副会慢慢长大的牙齿。
宠物的性格特征
袋獾是名副其实的“昼伏”动物──它们虽然不在日间出动觅食,但却喜欢在太阳下休息。正在睡觉的袋獾
正在睡觉的袋獾
这只袋獾的左眼旁边有打斗过的伤痕。袋獾在塔斯马尼亚随处可见,对干燥的硬叶树林或接近海岸的林地特别钟爱。它们昼伏夜出,日间栖身在茂密的灌木林或地洞之中。小袋獾能爬树,但成年袋獾就不可以。另外袋獾也能游泳。它们喜欢单独行动而不成群出没。袋獾的活动范围介乎8至20平方公里之间,常常与其他动物的领地重叠。
袋獾可吃进一只小型的沙袋鼠,但事实上袋獾奉行机会主义,而它们常吃腐肉多于捕猎活的动物。袋獾爱好的食物为袋熊,然而它们也会视乎周围的食物多寡进食其他家畜(如绵羊)、鸟类、鱼类、青蛙与爬虫类动物。袋獾天天平均吃掉等于其体重15%的食物,但状况许可的话它们也会在半小时内吃掉等于其体重40%的食物。
除去普通的肉和内脏,袋獾也会吃掉猎物的毛皮和骨头。农民对袋獾的这种习性甚为欢迎,由于它们令那些可以伤害家畜的昆虫由于没腐烂组织可吃而绝迹于农场。
进食对袋獾而言是社交活动,而它们一般也在进食的时候发出刺耳的声音。有时会有12只袋獾一块进食,叫声在数公里外也可听见。生物学家觉得,重点的适应性行为能够帮助该物种的延续。他们的礼仪,饮食礼仪表明它们是一同进餐还是攻击他们。礼仪在成效上就像他们的声音,袋獾至少有20种身体语言(包含它们那广为人知、样子凶恶的呵欠,这种哈欠是什么原因并非疲劳!而是露出牙齿,威慑潜在的攻击者)与11种叫声,每一个动作都具备内容,譬如畏惧、屈服或是攻击并用以互相交流。这类交流途径也被袋獾用来显示我们的权威,可是袋獾之间仍不时进行打斗。成年的雄性袋獾最具侵略性,而在它们身上也总是找到由于争夺食物或配偶而打斗所产生的伤痕。
袋獾以它那独特的嚎叫声和暴躁的脾气著称于世,塔斯马尼亚最早的居民由于被夜晚远处传来的袋獾可怕的尖叫声吓坏了,因此称它们为“塔斯马尼亚的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