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头鲸(学名:Peponocephala electra),其特点与侏虎鲸属基本相似,但牙齿的数目较多,每侧的上、下颌均在20-26枚之间,脊椎骨的数目也比较多,大约有80枚左右。没喙,从吻端起头部渐渐膨大。从上面看,吻端较尖。鳍肢的长度大约为体长的1/5,略微向后屈,末端较尖。背鳍为三角形,坐落于身体的中部,向后屈。尾鳍的宽度约为体长的1/4。体色为黑灰色,腹面略淡。上、下唇及肛门、生殖裂的周围均为淡色,眼周围为暗色,喉部有白斑,脐部的前面有淡色斑,两个鳍肢之间有锚形的淡色斑。前3个颈椎愈合。体长可达2.75米,最大体重为275kg。
1、形态特点
瓜头鲸拥有相当粗壮的身体,其身体的两端明显变细。头小,嘴喙非常小甚至没嘴喙,圆润的额隆以约45度的角度向下倾斜,依据目击角度的不同,它们的头可能看着像三角形或圆锥形,而较老的个体则稍微会呈现球形。高大、尖锐的镰刀状背鳍坐落于后背中间,其胸鳍偏长且渐渐变细。一度因有很多牙齿的黑鲸而为人所知,瓜头鲸上下颚各有20到26对牙。整体而言,除去其暗灰或白色多变的腹部图案,与浅灰、粉红或白色的嘴唇外,瓜头鲸的身体几乎完全是暗灰或黑色。在光线充足的近距离检视,其头部、后背与两侧的花纹极为复杂,而身体后背中央不甚明显的暗色披肩会向下延伸至体侧,而脸部两侧则有2块如面具般的黑色区块。
2、生活习性
瓜头鲸是一种群居性最强的鲸类,它们常常以数百甚至超越1000只的族群量出现,且鲸群中尚包含很多其迁移和活动都一致的小群组,从数百只一同搁浅的瓜头鲸便是否了解鲸群中个体间存在着强而有力的社会链结。迁移中的群领会溅起很多水花,紧密相连的队伍总是以低角度突破水面并在其头前推出新月状的水纹,它们偶尔会在经过的船只前船首乘浪。瓜头鲸和沙捞越海豚间存在着强而稳定的关系,在大部分例子中,瓜头鲸常常在沙捞越海豚群体的周围或尾随其后,有时也会和糙齿海豚挨近。
作为一个大洋性的深海域物种,瓜头鲸全然以远洋的鱼类、乌贼,偶尔以甲壳类动物为食。它们的很多猎物生活在最深1500米的海中,多数人也觉得瓜头鲸至少偶尔会到相当深的海中捕食。
3、分布范围
瓜头鲸是泛热带大洋性鲸类,主要分布于南北纬20度间的水域。然而,可能是由于伴随暖流而迷失,也偶尔发现于温带海域中。瓜头鲸容易见到于菲律宾海域,特别是挨近宿务岛如此国内棚区较窄的深水海域,就常发现它们出目前近岸区。其他瓜头鲸常出现的地区包含夏威夷群岛、南太平洋的土阿莫土和马克萨斯群岛、澳洲东岸外海、西北墨西哥湾与整个赤道太平洋水域。瓜头鲸在国内见于台湾的苏澳、东港附近海域。
主要分布国家和区域:美属萨摩亚、安圭拉岛、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岛、澳大利亚、巴哈马群岛、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贝宁、百慕大、巴西、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喀麦隆、开曼群岛、可可岛、哥伦比亚、 刚果、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古巴、吉布提、多米尼加岛、厄瓜多尔、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斐济、法国(迁入)、法属圭亚那、法属波利尼西亚、加蓬、冈比亚、加纳、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关岛、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牙买加、日本、肯尼亚、基里巴斯、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马约特岛、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摩洛哥(迁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瑙鲁、荷属安的列斯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尼加拉瓜、尼日利亚、纽埃岛、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波多黎各、皮特克恩、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新加坡、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苏里南、中国台湾、坦桑尼亚、泰国、东帝汶、多哥、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美国、瓦努阿图、委内瑞拉、越南、维尔京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沃利斯和富图纳群岛、西撒哈拉、也门。
4、繁殖方法
瓜头鲸的生殖情况不为人知,而很多搁浅的案例就成了靠谱资讯的唯一来源。其妊娠期或许会持续一年,尚无理由可以确认它们的生殖是季节性的。
生育高峰期或在低维度的早春或在高维度的7、8月份,好像全年可生育,数据尚不确定。最长妊娠期未知,可能在12个月左右。初生仔鲸体长约1m以下,约重10-15公斤,平均重12公斤。据估,两性约4岁时进入性成熟期。双亲对幼鲸的抚育习惯未知,一般假定雌鲸照顾幼鲸直至成年。像其他鲸类一样,初生瓜头鲸有即刻游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