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哥鱼(鹦哥鱼)一般指鹦嘴鱼。
鹦鹉鱼(学名:Amphilophus)或称鹦嘴鱼,隆头鱼科的属类,俗称有鹦哥鱼、鹦嘴鱼、红楔鲷等,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热带鱼类。因其色彩艳丽,嘴型酷似鹦鹉嘴型而得名。
另有一种由美洲慈鲷雄红魔鬼鱼和紫红火口杂交培育成的淡水赏观鱼,因体色鲜红,又称为血鹦鹉。
鹦嘴鱼是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的珊瑚礁海域,鹦嘴鱼与隆头鱼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型鱼。
1、介绍
隆头鱼只有一颗牙齿,而鹦嘴鱼却有不少小牙齿。
鹦嘴鱼,有不少小牙齿,这类牙齿甚似鹦鹉嘴里的牙,故叫鹦嘴鱼。雌鱼与雄鱼总是因年龄的不同而产生完全不一样的体色与体形。他们拥有蓝、绿、红及黑的颜色。
鹦嘴鱼为什么生活在珊瑚礁周围呢?由于它们以喜食各种珊瑚而闻名。鹦嘴鱼主要以珊瑚为食,并会将没办法消化的珊瑚或岩石排泄出来而形成沙,所以鹦嘴鱼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饰演了相当要紧的珊瑚转换成沙的角色。
2、形态特点
由于颜色跟鹦鹉一样绚丽闻名,体色不一。同种中雌雄差异非常大,成鱼和幼体鱼之间差别也非常大。印度洋-太平洋区域的主要鹦嘴鱼有带纹鹦嘴鱼(Callyodonfasciatus),长46公分(18吋)。雄鱼为绿橙或绿红两色,雌鱼为蓝色和黄色相间。大西洋的类型有王后鹦嘴鱼(Scarusvetula),体长约50公分(50吋),雄性体色蓝,带有绿、红与橙色,而雌鱼呈淡红或紫色,有一白色条纹。鹦鹉鱼体长可达1.2公尺(4呎),重可达20公斤(45磅)。
鹦鹉鱼体呈长圆形,甚侧扁。头短而高,背缘呈锐嵴状,口中大,前位,能伸出,出颌齿1行,锥状,内侧常具1行至数行小齿,前端各上大犬齿1对,口角无犬齿。前鳃盖骨光滑,体被中大圆鳞,颊部一般无鳞或仅在眼后下方有鳞,侧线中断,侧线鳞18~22+4~9。背鳍Ⅱ,Ⅶ~12~13,第1和第2鳍棘延长呈丝状,与后方各鳍棘相距颇远,有非常低的鳍膜相连,臀鳍Ⅲ~11~13,尾鳍圆形。体侧具4条横带,背鳍第6~7鳍棘下方1黑斑。
3、生活习性
鹦鹉鱼栖息在礁沙混合区,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水面下30-50厘米的深度中。幼鱼模拟海藻碎屑随水流漂动,受到惊吓吓时会躲入沙中,夜晚潜沙而眠,属肉食性,以小型底栖动物为食,它们的嘴里上下都有一排牙齿,不只能咬下粗硬的海藻,而且连多刺的海胆也不可以幸免。鹦鹉鱼还可以咬动坚硬的珊瑚,甚至连有毒的食物也照吃不误。
4、分布范围
种群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巴布新几内亚、帕劳、印尼与大堡礁、新加勒多尼亚与忠诚岛到大堡礁、东印度洋罗威利浅滩、安达曼海的斯米兰群岛与圣诞节岛、西印度洋、红海等地。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浙江、上海、海南、广东、台湾、广西、福建等地。